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活动实录 | 问道工作坊第十九期:张仰亮《地方视域下的中共早期革命——以上海为例》

发布时间:2025-04-19点击数:

2025年4月17日下午,菠菜担保论坛大全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问道工作坊第十九期如期开讲。本次工作坊主讲嘉宾为华东师范大学菠菜担保平台副教授、菠菜担保论坛大全南雍学者张仰亮老师。



图片


菠菜担保平台助理研究员董昊老师主持本次讲座。董老师首先对张仰亮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张老师的学术履历与研究兴趣。随后,张老师以“地方视域下的中共早期革命——以上海为例”为题开始讲座。



图片



讲座伊始,张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指出,《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作为重要的地方性档案,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过程性材料”,包括省、县党群团组织的通告、政令、会议记录等,弥补了以往研究中以中央层面总结性材料为主的不足,使学者得以观察中共在地方实践中的具体运作方式与张力。

接下来,张老师从上海的社会历史与时代背景切入,分析了其成为中共早期革命的核心区域的原因。他提到,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迅速崛起为外贸中心,至1919年人口已超20万,成为全国重要城市,这一“陌生人社会”的特性为后期革命活动提供了天然优势。除此之外,上海的交通网络与租界政治环境也至关重要。例如,1921年中共一大因安全原因被迫转移至嘉兴南湖,正是依托沪杭铁路的便利。张老师强调,上海的现代化进程虽由外部资本推动,但其内部的移民特征及城市开放性,为中共早期组织活动提供了重要基础。

随后,张老师梳理了上海党组织的演变过程,并强调了留苏干部的作用。早期上海地委因缺乏革命实践经验,组织较为涣散,工作成效有限。直至大革命时期,一批留苏归来的干部被委以重任,上海党组织才逐渐走向成熟。张老师以罗亦农为例,详细论述留苏干部凭借自身学习经历,在不断丰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索克服了早期党建经验不足的问题。

在交流互动环节,学生围绕党史研究的主干性、日常生活史的深化路径、地方性资料的获取方式等问题展开讨论。张老师指出,党史研究需跳出传统政治史框架,结合新文化史与社会史方法,关注日常生活细节,通过创新研究角度丰富历史面向。要坚持“读书为先,问题导向”,在夯实理论基础上培养自身问题意识。此外,针对学生提出的革命史料不足问题,张老师建议可借助各地档案馆资源或地方性文献汇编进行补充研究,同时,他提醒学生们需注意参考史料的多样性,通过交叉对比论证自身观点。在热烈的掌声中,问道工作坊第十九期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