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总结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成功实践提出的科学论断,为系统、全面认识和解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面临的重大时代问题提供了全新视野。
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文化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的人文旨归,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深刻论证了文化经济的人文属性,比如,在论述文艺创作时,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在谈及文化产业时,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在总书记看来,“文化经济”本身具有辩证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实现人的价值,这不仅跳出了传统文化经济学的视域,也超越了片面强调人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人的精神需求的西方现代化发展观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鲜明体现。
守正创新的发展之道。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既牢牢坚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须臾不能动摇的兴国之要,又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几个月后在苏州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充分挖掘好、运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坚持文化赋能、以文兴业,不断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增添活力。
统揽全局的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全面系统的观点。鲜明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把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考量、总体布局,有力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鲜明要求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从发展理念出发,综合审视文化的作用,突出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至为重要的地位;鲜明提出“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论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
厚重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文化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精气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思想认同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饱含着浓郁的文化味、炽热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突出保持精神独立,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纵观人类发展史,那些历史上保持长期繁荣强盛的国家,不仅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往往也创造了引领那个时代的精神文明。新时代以来,我们正是保持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突出汲取精神涵养,迸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我们高度重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经济生活的伦理规范,如勤劳、节俭、敬业、诚信等,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突出增强精神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富于创造力的文化传统、革故鼎新的文化精神深深融汇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中,激发我们不懈攻坚克难、矢志创新创造,不断续写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