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下午,菠菜担保论坛大全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问道工作坊第二十期如期举行。本次工作坊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菠菜担保平台副教授张杨老师,为师生作“三线建设学术研究的十大争论与未来取向”的专题讲座。菠菜担保平台暨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倪春纳教授作为主持,介绍了张杨老师的学术经历和研究方向,并对张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张老师一开始就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故事,讲述了自己如何在导师课题的引领下,从农村土地研究转向三线建设及工业史研究。张老师以2021年电影《你好,李焕英》中东北工厂迁往湖北襄阳,厂里却仍说东北话的生动片段开场,这一片段既是一种文化记忆,也折射出三线建设中劳动者跨区迁移与地方融合的复杂局面。
接着,张老师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的多重安全威胁,从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两方面阐述了三线建设的决策背景与实施路径。20世纪60年代,中苏边境紧张、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封锁以及中印边境冲突余波等外部压力和国内“大城市易遭打击”、“工业过度集中”的担忧之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未雨绸缪,共同催生“沿海向内地大规模工业转移”的三线决策。张老师援引毛泽东“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的”担忧之语,生动再现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如何在一二三线战略布局下破土动工,以及后续20年里,内地大三线、小三线两千余家重工业和配套项目如何相继落地。张老师将三线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1964至1980年为大规模建设阶段:沿海工厂搬迁、重工业项目破土动工、配套设施广泛铺开;1980年起为调整与改造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国家以搬迁、税收、贷款等各种政策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国企改制期间部分三线企业破产;2006年至今为后三线时代,三线调整改造任务完成,三线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在高度市场化浪潮中书写自身命运。
在历史脉络的叙述基础上,张老师结合自己的田野体验梳理了当前学界围绕三线建设学术研究的十大热点争论:从决策缘起的国防备战、工业平衡与“反修防修”之辨,到总体成效的成功与失败评判;从选址“六字方针”与“大分散、小集中”之争,到移民动机的思想觉悟、政治动员与理性选择之辨;从企业与地方是互助的融合模式还是孤岛的区隔模式,到工农关系的融洽与紧张;从三线投资对内地经济长期效益的促进还是抑制,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还是下降;从技术发展的进步还是停滞,到职工生活的苦难记忆还是福利社会。张老师并未逐一罗列理论,而是以生动的典型案例穿插叙述,使听众对各项争论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讲座的最后,张老师提出了三线建设的几个未来取向,包括注重民间文献的新形态、打通内史与外史、关注历史的延续与断裂、三线建设与当下联系等。谈及史料问题,张扬老师指出了在档案开放度有限的情况下应该重点关注的文献类型,其中特别提及了依托口述史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挖掘有关退休职工亲身经历的民间文献。
交流讨论环节,在场师生围绕口述史的真实性、新媒体资料的规范化收集、三线职工的户籍、国营农场职工与村民互动等问题展开热烈互动。张老师逐一回应,分享了他的田野经验与方法。最后,倪春纳老师分享了感受与心得。倪老师感谢张杨老师的精彩报告,认为张老师的讲座和相关研究生动展现了资料、视角、方法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对在场师生都有很大的启发。倪老师也鼓励同学们结合自身研究兴趣,关注三线建设这样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历史课题,深入挖掘资料,扎实推进研究工作。问道工作坊第二十期圆满落幕。